会员登录
新闻动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混凝土行业回眸与展望 发展环境趋好 期待突破瓶颈
[日期: 2015-01-19 ] 作者:中国建材报


2014年,混凝土行业经济运行平稳,但增速放缓,总量首次超过水泥制造业,成为建材行业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

2014年,促进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导向更加清晰,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2014年,产能严重过剩、应收款居高不下、工程质量乱象丛生三大顽疾依旧无解,成为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巨障。

2015年,期待在“依法治砼”的发展环境下,集合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协会力量、企业力量等各相关力量,扫清障碍,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4年即将过去。回眸一年的发展是为了梳理发展的轨迹,廓清发展的思路,积蓄发展的能量。纵观2014年混凝土行业发展,依然有喜有忧。

经济运行平稳增速放缓

预拌混凝土行业是年产值过万亿元的行业。从今年前三季度预拌混凝土经济运行状态和统计数据来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总量首次超过水泥制造业,成为建材行业经济总量和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今年前9个月,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21亿元,同比增长14.9%,增速低于上年同期5.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速放缓2.2个百分点,降幅加大;实现利润总额378亿元,同比增长12.4%。今年1~10月,全国商品混凝土产量累计达12.5亿立方米,同比增速为12.5%。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主要经济数据增速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已降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次低水平。

行业规模扩张在调整中保持放缓态势,显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进行时。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规模保持了近10年的快速扩张态势,且规模以上企业数呈较快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已达7485家,创历史新高,但规模扩张趋势趋缓。

受基建、房地产投资下滑影响,市场需求偏弱,占行业经济总量50%的商品混凝土行业和近15%的混凝土预制桩行业生产增长持续放缓。

导向更加清晰环境进一步优化

对于预拌混凝土行业而言,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期,全行业已经迎来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最好的政策和技术环境。

近年来,围绕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中央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规章与政策,如《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施工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大力拓展绿色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包括混凝土产业在内的相关产业的节能环保水平,已将产业引到了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的道路上来。2014年8月13日,住建部、工信部联合颁布了《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性、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2014年4月16日,为规范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保证预拌混凝土质量并满足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住建部发布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对预拌混凝土生产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行和持续发展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2014年4月24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经全国人大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的修订中有关对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和应对、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的衔接、完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等内容将对混凝土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将成为混凝土行业碳排放等排污权交易的法律依据,并且也强烈显示出混凝土行业的节能门槛、环保门槛等将进一步抬高。在以上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及法律法规连续发布的同时,在住建部的主持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指南》、《高性能混凝土评价标准》等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套标准规范也已在编制中,即将陆续推出。

三大积弊仍是发展巨障

目前混凝土行业存在三大积弊,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逐年降低。据初步统计,我国混凝土生产企业已达9600余家,年设计生产能力50多亿立方米,2014年1~10月的产量为12亿多立方米,预拌混凝土的年产能利用率约为1/3。我国混凝土产能与产量最大的江苏省产能利用率只有34%左右。业内资深专家预测,混凝土产能利用率逐年降低的趋势若不改观,在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铝、铁、泥、玻”产业序列中将会添加上“砼”。

作为传统建筑材料,混凝土一直在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混凝土产量已连续几年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世界上接近2/3的混凝土在我国生产和使用,我国的人均混凝土消耗量达到每年近4吨。

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建材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平均水平为11.15次,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了6.35次,差距持续加大。主要原因是:行业中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一直以来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拖欠各种款项成为行业的“毒瘤”和顽疾,不仅严重制约行业的良性发展,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坏账、呆账形成带来较高风险。目前,预拌混凝土行业应收账款周转较好的企业为180~120天(2~3次),差的企业则为400天(0.9次)左右。今年以来,混凝土制品行业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依旧持续下滑,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整体资金的周转效率。

全行业近年巨额的应收账款,已严重影响行业的经济运行质量。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行业应收账款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达4.8个百分点,这使得盈利质量打了折扣。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8次,低于上年同期0.3次,是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凸显行业企业资金运转效率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财务面临较大风险,行业经营风险已在高位累积。2014年,不少地区的混凝土企业为应对应收款居高不下,都组织采取了相应的“自救”举措。

我国混凝土行业的赊销欠款现象异常严重。国际上混凝土行业的货款回收平均周期为十几周,而我国混凝土的货款回收平均周期在40周左右。一些企业在资金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很难有实力与精力去保证产品质量。严重赊销已成为混凝土行业头顶上高悬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斩断行业行进的风帆。

混凝土工程质量乱象丛生,普遍存在着“质量堪忧”与“寿命堪忧”的双重隐患。几十年来,我国一方面消耗着占全球50%以上的水泥、钢材、混凝土与砂石,一方面堆砌出建筑工程的寿命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这种现状令许多有士之识心急如焚、寝食不安。除了建筑的寿命短暂外,建筑的质量隐患也令人触目惊心。与建筑质量相关的因素除去设计与施工外,混凝土质量与其亦关联紧密。极端的恶性事故如近年来“短命建筑”与“垃圾建筑”有增无减,恶性的建筑质量事故频频发生,桥垮房塌事故时有耳闻。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4年9月,北京大兴区采育当代满庭春自住房项目6#、7#、8#三幢楼房已施工楼层,经检测主体结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结果全部返工重建。

混凝土质量乱象丛生已不是新闻,如在不少建筑生产现场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完全掌握在农民工手里,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长期从业的经验,为加快施工,在工地上往混凝土中注水,导致混凝土离析现象严重;操作混凝土“阴阳配合比”的人明目张胆、有恃无恐;原材料以次充好等恶劣行为已是混凝土行业大行其道的“潜规则”;有些企业设专人编造数据和文件来应对检查和评比;还有一些水泥企业为降低成本全然不顾混凝土生产需要而改变配料和工艺,致使混凝土质量下滑但有关各方并不知情;还有一些骨料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完全不按混凝土质量的要求生产石料,质量波动大。混凝土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裂缝”是混凝土质量“癌症”,目前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时间之早、范围之普遍、性质之严重在他们的从业经历中从来没有见到过。

期待形成五大共识

积弊不除,行业难兴。经济新常态下正在出现破除三大积弊的良好时机,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对于预拌混凝土产业而言,经济新常态时期,迎来了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最好的政策和技术环境。随着推广高性能混凝土、实现混凝土行业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将会有力地提升市场对混凝土产业的发展预期,改善混凝土产业的发展环境,行业发展中的正能量与健康因子将会得到培育和强化。加上来自法制力量、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协会的力量、新技术的力量,最终将形成破除发展障碍的合力。

随着国家禁止城市混凝土现场搅拌的政策规定逐步落实、支撑混凝土行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以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但是由于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进入门槛低,审批权限缺乏制约,资质条件把关不严,几乎以低水平的规模扩张成为发展的主要支撑,由此很快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预拌混凝土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40%,应收账款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问题,2014年10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乔龙德会长主持召开了专题会长办公会,听取了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秘书长孙芹先关于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现状及协会2014年相关重点工作汇报。协会还汇报了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基本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对产生出的问题原因作了分析,同时汇报了2014年协会围绕促进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正在开展和进一步在产业政策、协会标准、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以及行业准入条件等方面,配合政府出台政策、标准和自身独立进行的工作。

在听取汇报和大家的讨论之后,乔龙德指出,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的特点是发展速度快,销售收入已超过水泥,名列建材行业第一位,但问题也非常突出,进入门槛低,规模以上企业多达7000多家,但散、乱等各种矛盾突出,如不整治不仅行业不能健康发展,还会给弄虚作假的不法分子钻空子,危害生命财产安全。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对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是较为透彻的,提出的建议和拟采取的措施也是可行的,关键是抓三个层面的工作,一是积极的向政府部门全面反映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提高门槛,规范自律;二是与混凝土标委会挂靠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沟通与协作,共同提升标准;三是靠协会自身的工作努力开展有针对性、有作用的若干方面工作。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破除历年来形成的顽固积弊,需要胆识,需要智慧,更需要全行业的共识。

1.期待形成“依法治砼”的发展环境。混凝土产业的运行质量事关国计生,期待政府有关部门和各方力量都来推动混凝土产业进步与发展的法制环境建设。

推动依法发展产业,既为政府依法管理混凝土企业,依法治理混凝土市场提供依据,也为混凝土企依法生产依法保护自身的权益提供保障,更为能形成依法治理质量隐患较大的混凝土市场,以切实有效地保障混凝土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彻底扭转和改变我国混凝土建筑普遍“短寿”的现状铺筑康庄大道。

2.期待各级政府有新的作为。改变我困混凝土行业管理现状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政府已经为混凝土产业颁布了一系列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但业内外依然期待政府要依法管理混凝土产业。混凝土质量事关建筑与工程的安全与寿命,其重要性一点也不逊于食品安全。因此,期待政府创新管理模式,依法确定混凝土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条件,并严惩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劣质混凝土的行为人,建立举报查实奖励制度,建设凡违反法律的相关各方和个人均要承担法律责任,且不得姑息的产业生态。

3.期待建立预拌混凝土产业新型生产关系。现代混凝土产业已完全有别于传统混凝土产业。与现代混凝土关联密切的产业有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矿物掺和料以及混凝土机械设备等。混凝土作为终端产品,其他相关产业都应该按照混凝土的需求来调整自身的业态。混凝土产业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意义非凡,包括新的法律法规建立、包括相关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和新技术规范的出台,包括新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也包括与水泥、砂石骨料等相关紧密性行业依据国家质量标准建立新的双赢业态和产品技术体系等。

4.期待企业刷新发展思维。走进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企业将要面对的是一个相对较长时期而非短期的经济缓行状态。一门产业,不仅要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要适应经济渐缓的节奏。现阶段,企业家们需要思考的是技术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生态环保节能建材等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严厉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产业政策都会倒逼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必须加快产品结构整步伐,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和装备更新换代,包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5.期待市场的力量、法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新技术的力量、协会的力量共同加合,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共振点。目前,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的政策环境是越来越好,但行业本身的积弊亦是越来越突出。只有实现法规、标准、规划、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突破,只有全行业同舟共济,预拌混凝土产业才能在新常态下树立新形象,找准新定位,作出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