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交流
会员登录
技术交流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交流 > 技术交流


钢渣掺入混凝土强度更高更耐腐
[日期: 2015-01-19 ] 作者: 深圳商报


在混凝土当中掺入原本被视作废物的钢渣和矿渣,不仅显著减少水泥用量,还使混凝土更耐腐蚀、强度更高。昨天,在北京召开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深圳大学教授邢锋主持的项目“大掺量工业废渣混凝土高性能化活性激发与协同调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邢锋教授及其团队是深圳大学建校以来第二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记者了解到,作为世界上最大宗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质量对建筑结构质量起着根本和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生产制造与消费国家。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国混凝土年产量近20亿立方、产值接近6000亿元。

“巨量的混凝土需求,自然对水泥产生巨大需求,这对自然资源带来的是巨大的消耗。如何将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掺入,研制出高性能混凝土,是近年来国家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邢锋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十年前邢锋教授就带领团队针对钢筋、混凝土在海水环境下如何更加耐腐蚀,开始了将工业废渣用于制备混凝土并实现高性能化的研究。

在研发过程中邢锋发现,混凝土当中只要加入适合的活性物质,大量被称作废物的钢渣、矿渣可以掺入混凝土,不仅节约了大量水泥,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抗腐蚀性。

2006年以来,他和团队屡屡填补深大乃至广东省空白。2009年,邢锋获得被称为“小院士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这是深大也是深圳市首次获得此类项目,同时也是广东省土木工程学科首次获得此类项目。2011年,他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这是一个终身荣誉。前不久,邢锋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高性能混凝土内禀性调控与适应性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深圳大学混凝土项目研究成果再次获得了世人关注。

记者了解到,这项成果较好地解决了混凝土掺入矿渣、钢渣早期强度不足、掺合料用量瓶颈、混凝土早期强度与长期性能的内禀性矛盾,掺合料用量可达 65%,且显著提高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工程适应性。

邢锋教授告诉记者,项目研究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持续资助。该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入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4部,出版学术著作3部,发表SCIEI检索等高水平论文86篇。为我国混凝土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由于成果密切关联复杂作用下混凝土工程全寿命性能保障的关键问题,技术发明为国内首创,成果转化也取得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邢锋介绍,该项目已成功应用于深圳机场、深圳火车站北站等20余项工程建设项目中,涉及建筑结构工程、道路路面和路基工程、隧道等基础设施,取得了近2亿元的经济效益。